在国外,许多国家均推行的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德国为例,他们在城市和乡村铺设透水路面,像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对于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德国人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从而使40%的地面具有绿化功能;考虑到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更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空隙中留有泥土,天然的草可在此处生长,这样的地面可形成35%的绿化面积;在房舍周围、居民区步行道、校园和公园的步行道上,由于往来行人较多,路面使用率高,因此他们大多采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由大小均匀的石子散落而成的路,不仅地面透水性好,而且还不长杂草;城市街道的主要路面则用有孔砖加碎石来铺设,即在带孔的地砖孔中撒入碎石。这种地面不生杂草,但可使雨水顺利渗透,其地面的热反射也大大低于全硬化地面。在荷兰,围海造城的过程中,发现排开海水后的地面会因为长期接触不到水分而造成持续不断的地面沉降。为了使地面不再下沉,荷兰人制造了一种长100 毫米、宽200 毫米、高50 或60 毫米的小型路面砖铺设在街道路面上,并使砖与砖之间预留了2 毫米的缝隙,这样下雨时雨水会从砖之间的缝隙中渗入地下。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荷兰砖。
有资料显示,我国路面透水性铺装其实从20 世纪30 年代起开始使用,早期主要用于改善路面的防滑性。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透水性铺装在70 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但由于价格因素,技术因素,节能环保意识薄弱,透水路面应用一直未能大规模的应用,在城市未能形成理想的效果。
2005 年,我国首个透水砖行业标准《透水砖》(JC/T 945—2005)出炉,标准对透水砖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使用说明书以及包装、运输及存贮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07 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透水人行道设计施工技术指南》等相应技术标准。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这个行业的有序稳定的发展。我国已经掌握了各种透水路面的相关技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能生产研究透水路面,而且不少都是自主创新的成果,部分已达到国际水平。我国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中,已要求建成区道路、广场的透水混凝土面积不低于50%。随着人们对透水路面的逐步了解和重视,透水路面的设计和应用正逐步规范和完善。
本文由欧进地坪漆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p7.cn